4.11世界帕金森病日 ︱ 做好全程管理 让生命不再惧“帕”

2025-04-14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为提高公众对帕金森病的关注,自1997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4月11日设为“世界帕金森病日” 。今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指出,帕金森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未来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从2005年的199万人上升到2030年的500万人,几乎占到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6A神经外一科副主任石立科表示,帕金森病往往隐袭起病,但不管是运动症状还是非运动症状,都可逐渐加重,缓慢进展,导致患者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

  石立科主任结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指出,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要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策略。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还要建立完善疾病全程管理,以实现长期获益。综合治疗主要采取多学科(MDT)模式,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与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其中:

  1.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手段。

  2. 手术治疗: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明显副作用时,经评估后开展脑起搏器植入术(DBS)等手术治疗,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

  3. 运动与康复治疗、心理干预与照料护理:这些方法适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全过程,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AI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为帕金森病的诊疗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和帮助。上观新闻2025年2月21日报道,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研发,上海医学科学专家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取得科研突破,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全新治疗靶点和后续开发药物,将有望早期干预并延缓帕金森病进程,实现帕金森病病因治疗与症状缓解的双重突破,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杂志)。

  石立科主任表示,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帕金森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方式日益多样化。可穿戴设备监测、VR、脑机接口、AI算法评估等新技术在疾病诊疗康复领域的不断应用,将会为帕金森病的诊治带来新的选择。

  石立科主任提醒,在帕金森病早期,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中晚期帕金森病,尤其是晚期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其中有疾病本身的进展,也有药物副作用或运动并发症的因素参与其中。当药物调整无法改善症状时,应考虑尽早前往专业医院检查,评估手术治疗(如:脑起搏器DBS手术)的可行性。

▲ 脑起搏器DBS手术

  在临床上,帕金森病的病程可长达数十年之久,其治疗不能采用单一方法,而是要根据病程和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并进行全程管理,从而达到控制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并从一定程度上延缓病程进展。石主任提醒,日常生活中,建议做到减少毒素暴露、均衡饮食、规律运动、保护脑部和肠道健康,可能降低发病风险。高风险人群应定期随访,早发现、早干预。

  对于“帕友”和家属来讲,应科学全面了解帕金森病知识,充分了解病情和治疗情况,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治疗的同时,亲友应给予患者更充分的关爱,主动与患者沟通,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生活氛围。对于已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干预,以免病情持续加重。

  部分内容来源: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上观新闻、潇湘晨报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帕金森病不止手抖这么简单,早期症状别忽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