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颈部动脉,是血液通往大脑的生命线。当这条重要的通道因内部管径变小而血流受阻时,即称为颈动脉狭窄。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学术副院长、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郑重指出:“在引发卒中的众多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狭窄是最不容忽视的高危因素。临床统计揭示,超过6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发,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 席刚明教授在开展学术讲座
颈动脉狭窄:年龄越大越危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出现狭窄的几率会越来越高,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吸烟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约占90%以上。其他的疾病,如夹层动脉瘤、纤维肌发育不良、动脉炎等也可以导致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病变,表现为动脉壁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而颈动脉斑块特指发生在颈动脉的局部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的具体表现。目前,中国有1/3的成人存在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在70~89岁人群之中,存在颈动脉斑块的人更是高达63%。
为何颈部动脉如此“脆弱”?解剖特性是关键!
这与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密不可分。席刚明教授指出:“颈动脉在进入大脑前有一个分叉,形成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改变,容易形成湍流和血流拐弯点。这不仅影响血流速度,更导致血液中的脂质成分易于在此处沉积堆积,为斑块形成创造了‘沃土’。”一旦斑块形成,便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狭窄加重导致血流更缓,从而吸引更多“血管垃圾”(脂质、炎性物质等)堆积,导致管腔进一步缩窄,最终堵塞风险剧增。更危险的是,颈动脉斑块破裂、脱落形成的栓子随血流堵塞大脑动脉,就会引发脑梗死,最终导致偏瘫、失语、半身不遂等严重后果。
▲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
隐匿性强:早期常无明显症状
席刚明教授强调,颈动脉狭窄在初期大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偶有突发头晕、头痛、四肢麻木或一过性眼前黑朦(一过性黑矇)。随着病情进展,后期可能出现典型的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记忆力下降、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甚至昏迷。
临床上常依据表现将其分为: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过去6个月内无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可能仅伴随轻微头晕或头痛。
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过去6个月内发生过TIA、一过性黑矇、轻度或非致残性卒中等任一项症状。狭窄程度分级则指导着治疗决策:
1. 轻度狭窄:<50%
2. 中度狭窄:50%~69%
3. 重度狭窄:70%~99%
4. 完全闭塞:>99%狭窄直至闭塞。
重度狭窄需积极干预,精准评估至关重要
席刚明教授指出,颈动脉狭窄程度在中、重度的无症状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风险为1.0~3.4%。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会高达26%以上。因此:
狭窄<50%的患者,通常首选药物治疗。
对于狭窄≥70%,或伴有症状且狭窄≥50%的患者,应尽早评估手术指征。对于存在明确血流动力学障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以支架置入为代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前沿技术进展:OCT技术引导下的血管介入
“它像在血管里装了一台显微镜,连斑块里的胆固醇结晶、微小裂痕都看得一清二楚。”席刚明教授介绍,OCT被称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是一种具有超高分辨率(可达10微米级,接近头发丝直径)的血管腔内成像技术。它利用近红外光对血管壁进行断层扫描,能够无创地获取血管横断面的高清微观图像,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
▲ 席刚明教授(左)、王贵平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OCT技术的三大核心优势:
1.精准辨别:清晰区分内膜、中膜、弹力层及斑块性质(易破的“软炸弹”脂质斑块 vs. 坚硬的“石头”钙化斑块等)。
2.量体裁衣:极其精确地测量病变血管尺寸,为患者个性化匹配最优支架型号。
3.防患未然:提前识别易损斑块,显著降低术中斑块脱落导致栓塞的风险。
席教授特别指出:“如OCT清晰显示其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且存在脂质斑块破溃伴血栓前状态(高危),必须立刻干预;而右侧术后再狭窄处,OCT证实为低风险的纤维性增生,未达二次干预标准,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治疗。这正是‘精准医疗’的核心价值体现。”
▲ OCT成像导管采集腔内影像
预防为先:阻击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并非老年人“专利”!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都是高危因素。席刚明教授给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建议:
1. 饮食“3多1少”:
多蔬果:保证每日500克蔬菜、250克水果(优先选低糖类)。
多粗粮:增加全谷物、燕麦、豆类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帮助减少胆固醇吸收。
多深海鱼:清蒸沙丁鱼、三文鱼、金枪鱼等富含EPA和DHA,建议每周食用2~3次。
少高脂高糖盐:严格控制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糖盐摄入,避免超重肥胖。
2. 规律运动:
选择如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钟。
3. 戒烟限酒:
坚决戒烟并远离二手烟,严格限制酒精摄入。
4. 严控“三高”:
积极管理血压(目标低于140/90mmHg)、血糖、血脂水平,将其稳定在正常范围是预防血管病变的基础。
文章部分来源:人民网、北京积水潭医院、浦东疾控、澎湃新闻、央广网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