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系列二)| 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姚金荣

2019-06-13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 人间正道是沧桑 (系列一) | 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姚金荣

  (点击图片或文字查看)

  20多年前三次邂逅 今又在蓝十字相遇

  “嗨!肇汉!侬快过来,格里有侬霍生芯侬,侬过来。”(上海话:嗨!肇汉!你快过来,这里有你学生找你,你过来。)

  这是2018年6月6日上午,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左焕琛女士,带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上海政协之友医卫体组25人莅临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调研座谈,当她走进康复医学科康复大厅时,又遇见了阔别20多年的校友姚金荣。

  姚金荣与左女士握手时说:“左老师,我是姚金荣啊,原来在虹口区广中医院工作的。”

  左女士马上回想起来说:“是广中医院呀,你那里我去过三次了!”

  从1991年到2001年,左焕琛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在任期间三次到访过姚金荣工作的脑血管病康复病房,并在第二次到访时题词勉励。

  弹指一挥间,近20年过去了,令姚金荣惊奇的是:62届上医大毕业的左焕琛校友居然立刻回想起她曾去过三次广中医院脑血管病康复病房,这说明左副市长多么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与康复呀!

  ▲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左一)和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右一)到访广中医院脑血管病康复病房

  ▲ 第二次到访广中医院脑血管病康复病房时,左焕琛副市长题词

  此时,当姚主任问起曾给他们上过课的吴老师近况时,不禁令她喜出望外,犹如对待自己家里人一样,左焕琛回身呼唤随团一起来调研考察的丈夫——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吴肇汉教授,于是就有了本文开篇第一句上海话。

  吴老急忙走上前与学生姚金荣握手,阔别多年的给姚金荣上过课的老师、也是1962届上医大毕业的校友,这种亦师亦友及同行情谊令他们几乎无话不谈、亲密无间。


 

  ▲ 原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女士(中间)与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仁们合影留念


 

 

  ▲ 亦师亦友相见,格外亲密——左焕琛的丈夫吴肇汉教授与姚金荣亲切交谈

  笔耕不辍 学术成就颇丰

  除了从事城市居民脑血管病防治及临床康复研究、并到全国各地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外,姚金荣还坚持不断进修、学习。并且,在业余时间里,姚金荣还笔耕不辍,发表了不少学术文章并获得奖项。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细表。


 

  ▲ 2004年,姚金荣在《中国临床康复》第八卷第10期《临床研究》专栏上发表的论文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挑起蓝十字康复科重担 重新焕发又一春

  姚金荣一直在广中医院脑血管病康复病房工作了26个春秋,也到光荣退休的年龄。他有一句格言:“奉献我的经验和知识,祝愿您健康长寿”。生性倔强的姚金荣想,难道就这样退休了吗?他想:较好能找到更大更好的平台,继续发挥光和热。

  2014年5月姚金荣几番周折,与上医大同届不同班的潘仁龙教授联系上了,于是便有了姚金荣再次谱写激情燃烧的岁月新的篇章。

  姚金荣来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康复科上班,那还是在徐汇区吴中路6号旧址。那时,康复科使用面积小,人、财,物还没有到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姚金荣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除了添置相应的设备仪器,他即刻制作康复评定量表,建立康复医学科病史和会诊单书写格式,其次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康复治疗表单记录与书写规范,严格执行五项核心制度的台账;他还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及外出学习的机会,参观二、三甲兄弟医院康复科,学习讨教新近期的康复医学科管理理念。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带动科室重整旗鼓。

  三个月后,第一次徐汇区康复质控督查得了87分,第二次上海市质控督查得了90分。

  ▲ 姚金荣副主编编辑发行的专业书籍

  2015年1月,作为副主编,姚金荣参加编撰并出版了《实用老年中风康复防治学》,供医院临床医师及康复科医师学习参考。

  2016年2月底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搬迁至闵行区七莘路2880号。之前,为了布置康复科,姚主任提前一个多月测绘、安排仪器设备,依据康复流程与视觉效果,将所有设备与治疗区域合理划分与布局。

  搬迁新址后三年来,医院康复科经上海市康复医学质控专家督查,2016年、2017年获“优胜科室”,2018年获免查科室。

  ▲ 2018年6月15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前排左二)笑容满面地与姚金荣握手


 

  ▲ 2018年9月,JCI总部评审代表与姚主任合影


 

  ▲ 2018年12月6日上海市卫健委党委书记黄红女士(前排左二)参观调研康复科与姚主任亲切交谈并关心科室发展

  ▲ 2019年6月初,艺术家们慕名来康复科问诊(右一:知名男高音歌唱家 饶馀鉴,左二:知名歌唱家 任桂珍,左一: 歌唱家 万佩霞)

  在姚主任的带领下,康复医学科人才济济,设备齐全而又先进,受到病患及其家属、亲朋的高度赞扬,有从美国工作的女儿写来的感人肺腑的感谢信,有从澳洲写来的感谢贺卡,有病患家属接连不断送来的锦旗等等。

  “病患及其家属的满意就是我们康复科全体同仁的追求和心愿。”姚主任不无谦虚地说。

  【尾声】 人类疾病的产生和变迁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对脑血管病的防治与康复,姚主任业已形成了自己的深刻认识。

  人类疾病的产生和变迁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传染性疾病和营养不良。20世纪下半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

  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又称中风)具有“四高”特点: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表明,我国中风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存活者有偏瘫、失语等残疾。在我国,每10万人口中有429~620例中风患者。以我国总人口13亿计算,则中风疾病患者有558万~967万人,数字十分惊人。中风的病死率为每年每10万人口116例~142例,在不少地区是第一死因。中风后存活的患者,60%~8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而且有的中风疾病患者,有1/4~3/4可能在2~5年内复发,不仅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无数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源自姚金荣任副主编专业著作《实用老年中风康复防治学》前言P1)

  已经跨入21世纪的今天,这些疾病仍呈现增长趋势,其年轻化趋势日益显现。我们已经掌握了充分的科学知识和证据,心脑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是由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吸烟、饮酒,超重与肥胖......久坐少动等多重危险因素互为因果的联合作用所造成的。这些疾病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刻不容缓。

  从我做起,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明确自身角色,传播高质量的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减轻疾病负担,使国民人人皆知,知行结合。

  只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爱护自身健康,才是真正懂得享受生命与幸福。

  姚金荣认为,秉承吴孟超教授健康长寿秘诀:心态平衡,脑子要用,身体要动,管住嘴巴,经常体检;发挥“身体要动”的原理,脑血管疾病康复具有同样的道理,“主动”要比“被动”对身体机能及神经功能康复要有效得多。

上一篇:精神科医生何怡发:在艰难和感动中,我选择不懈坚持

下一篇:医保是底线、红线和生命线 | 闵行区医疗保障局领导莅临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调研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