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 | “尽早识别,立刻就医”——脑卒中防治的黄金法则

2025-10-30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尽早识别,立刻就医”。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兼脑血管病科4F病区主任席刚明指出,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卒中可以通过提前预防、及时识别来规避。值此世界卒中日之际,请查收这份能守护您和家人的“卒中防治指南”!

  无声的威胁!认识“头号健康杀手”

  席刚明主任介绍,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如同河道淤塞,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下游脑组织缺血坏死。

  ·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20%-30%。如同河堤决口,脑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统计,我国卒中患病总数超过2800万,每年新发卒中病例约550万,每年因卒中死亡人数约200万。目前卒中发病正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也未能幸免。

  谁是高危人群?卒中背后的“隐形推手”

  1、无法改变的因素

  ·年龄: 随着年龄增长,卒中风险随之增加,尤其是45岁以后。

  ·遗传因素: 如果有卒中家族史,个人的患病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2、可干预的“头号推手”

  ·三高:①高血压: 73%的卒中与高血压相关,是首要危险因素。②高血糖 (糖尿病): 可使卒中风险增加2至4倍。③高血脂:血脂异常,特别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高。

  3、其他重要的“危险分子”

  ·心脏病:特别是房颤,易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积形成血栓。

  ·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不合理膳食、肥胖等。

  卒中救治黄金法则!尽早识别,立即就医

  1、“尽早识别”是急救成功的关键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早期识别至关重要。席刚明主任强烈推荐大家牢记以下两个国际通用的识别口诀,并即刻采取行动开展卒中急救。

①“中风120”口诀。

②“BEFAST”口诀。

  2、“立刻就医”,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立刻就医”的目的,是为了在卒中治疗的“时间窗”内,通过现代医学手段,迅速开通堵塞的血管或处理破裂的血管。

  1.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救治:

  再灌注是急性期治疗的核心手段。对于最常见的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核心治疗是尽快开通被堵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即“再灌注治疗”。

  主要方法包括:

  ·静脉溶栓窗:发病后4.5小时内。对于缺血性脑卒中,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是恢复血流灌注的首要措施。越早溶栓,效果越好,出血风险越低。

  ·动脉取栓窗:发病后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16-24小时。对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严重卒中,可以通过微创手术,从血管内将血栓直接取出,实现血管再通。

  2.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的救治:

  同样需要分秒必争。立即就医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方式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力,挽救生命。

  防患于未然!构筑卒中“防火墙”

  战胜卒中,预防远胜于治疗。约90%的卒中风险归因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席刚明主任就主要危险因素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建议:

  1、控制高血压

  ·建议:遵医嘱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限盐(每日<5克)、合理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2、管理心脏病(特别是房颤)

  ·建议:房颤患者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脑栓塞。应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

  3、防治糖尿病

  ·建议: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

  4、调控血脂异常

  ·建议: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其破裂的关键。

  5、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吸烟使卒中风险增加1-2倍。

  ·合理膳食:遵循“地中海饮食”或“DASH饮食”原则,多蔬果、全谷物、低脂肪。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

  ·控制体重:保持体重指数(BMI)在18.5-23.9kg/m²。

  席刚明主任特别提醒:“定期进行脑血管病筛查对于高危人群至关重要。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三高’病史者,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中风后的康复!超早期介入

  卒中可能导致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后遗症,科学的康复治疗是减轻残疾、重返社会的重要途径。中风患者发病后,若能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可较好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越早,效果越好!

  1、早期康复: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治疗等。

  2、持续康复:坚持做身体康复训练和日常活动练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预防和治疗卒中后抑郁。

  4、家庭支持:家人应参与康复过程,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照顾。

  席刚明主任最后强调,“尽早识别,立刻就医”这八字黄金法则。它不仅是今年活动的主题,更是每一位公民都应掌握的护身符。普及卒中知识,提升急救意识,完善救治体系,是医疗机构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将始终坚守在脑卒中防治的第一线,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让我们携手行动,从今天起,识别一个症状,拨打一个电话,改变一个习惯,共同守护我们和家人的“生命中枢”,远离卒中的威胁,拥抱健康未来!

  (内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19)》、《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美国卒中协会(ASA)官方资料、《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2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23)》等,注: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以医生建议为准)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中国卒中学会,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脑健康日 ︱ 夏瑾玮博士:一叶知秋,警惕脑血管病高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