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 脑血管病科王贵平博士应邀参加第十二届浦江脑血管病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2024-06-24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6月6日—9日,“第十二届浦江脑血管病论坛(PCCVD)”成功举办。十二载砥砺奋进,十二年春华秋实,论坛始终秉持“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在一往无前的道路上,矢志不渝、乘风破浪。本届论坛以“共同谱写脑血管病的中国之声”为主旨,以临床诊疗为切入点,深度融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聚焦脑血管疾病治疗热点、难点,推动和见证脑血管疾病内外科诊治技术的再启程、再发展。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北京智慧精准医疗促进中心主办,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专科分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新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吉训明为论坛开幕发来视频寄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王争、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建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焦力群等嘉宾出席开幕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万杰清担任大会主席,来自海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的500余位专家学者注册参会。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应邀参加,并作学术报告。

▲ 王贵平博士作学术报告

  会上,王贵平博士以《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应用体会》为题作精彩演讲。王贵平博士介绍,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FD)是治疗颅内动脉复杂动脉瘤的新疗法。密网支架植入载瘤动脉后,不追求即刻影像学效果,一方面其血流导向特性改变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引起血液在动脉瘤腔内瘀滞;另一方面其为血管内皮爬行提供支撑,促进动脉瘤瘤颈处内皮化,使动脉瘤最终达到解剖学治愈。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于颈内动脉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包括小型、中型、大型/巨大型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具有非常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 王贵平博士分享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应用体会

  演讲中,王贵平博士结合诸多介入治疗案例就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在临床操作上的技巧和体会进行了精彩分享,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教授等进行了专业点评。会后,王贵平博士表示,他十分荣幸代表医院参加此次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对提升脑血管病诊治水平、拓宽临床思路、提高介入治疗水平、增进学术交流都有很大帮助,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也将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更好地改善预后。

  王贵平博士,现任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病学博士毕业。先后在解放军第306医院(现战略支援部队总医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工作,师从蔡艺灵教授开展神经介入诊疗工作。参与上海市科委课题2项、上海市卫健委课题1项,发表论文多篇。

▲ 王贵平博士在进行介入手术

  他擅长急性脑梗死脑动脉溶栓术、机械取栓术;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颅内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及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慢性闭塞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的再通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的测压术、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取栓治疗、微导管溶栓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治疗等。

  作为一位与射线共舞的“铅衣人”,王贵平以铅衣为铠甲,以介入室为战场,以导管为武器,争分夺秒,勇与病魔斗争,挽救了众多生命。“铅衣虽重,但是医生肩上的责任更重。当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换来患者的康复,再苦再累也值得。”王贵平感慨道。肩上有比铅衣更重的托付,那就是生命的重量。正是这种信念,让他在从医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部分信息来源:卒中知多少 、神介资讯)

上一篇:学术前沿 | 神外卢云鹤博士参加全国胶质瘤大会 作病例分享并获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