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内专家 | 脑血管病的微创治疗,李振并主任是众多大爷大妈心中

2017-12-28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李振并,副主任医师,现任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不断探索,不仅在神经内科领域拥有高超的学术水平和造诣,并且深得脑血管病专家周宝玉教授的真传,掌握了“微创手术”的精髓。率先在国内同时开展“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和“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吸引术”治疗脑出血,紧跟国内外医学发展步伐,熟练掌握神经介入(DSA)技术。目前已开展手术2000多例,成功挽救了一大批脑血管病患者。

  医学世家耳濡目染 从师知名专家积极进取

  李振并出生于北京,父亲是山西医科大学教授。从小就在医科大的环境中长大,深受医学学术环境的熏陶,医科大学生们意气风发的身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少时李振并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潜移默化中引导了李振并向医生这个职业靠近。1979年高考考上山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山西医科大附属医院。

  1997年在中日友好医院进修神经内科,1998年朝阳医院全国第一期微创手术培训班开班,收到邀请函后李振并代表中日友好医院参加了微创手术培训班,成为国内第一批微创手术培训班成员,开始跟着贾宝祥教授学习微创手术,半年后回到山西医科大率先开展微创手术。

  “当时我们那边有一个干部妻子脑出血昏迷了三天,家人都已经打算放弃了,听说我这里这个微创手术就来让我做,三天后我就给她做了这个微创手术,人清醒了,下地能走了,生活几乎都可以自理了,其他医生都没有想到能救活。家里人特别高兴,敲锣打鼓来送锦旗,电视台来采访的时候了解到我这个微创手术创伤小,愈合时间缩短,能够极大地减少病人的痛苦。有这么一个典型案例,很多电视台和报纸前来报道,很多人一下子就知道了我的这个微创手术,到我这儿来找我看病。当时一天要做三四台手术。到现在已经做了两千多台了。”

  李主任在认真学习拓展业务技能

  2010年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任神经内科主任,凭借精湛的医术赢得了患者良好的口碑,吸引了很多脑科疾病患者来院治疗,三楼病床住满了,他又去六楼开发神经内科病区,六楼病床又住满了,无奈之下只能加床,最后一个楼层病床数从20多张加到近50张。

  今年是李振并主任在蓝十字的第七个年头了,用他自己的话说,真的是眼看着医院一步一步做大做强,医生团队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可以说他为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率先开展先进技术 内外兼修提升技能

  李振并虽然是神经内科主任,但在专业拓展的道路上从未止步。担任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后,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中风六部曲”治中风系列方法,吸引了一大批病人前来咨询;指导开展病人康复训练,一手抓治疗,一手抓康复,为病人的诊疗康复做全方位把控。后又开展了方体定向硬通道、方体定向软通道、神经介入治疗(DSA)等手术,打破了内科医生不开刀动手术的思维定势,开展微创手术大大减小了病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病人内外科之间“荡秋千”的奔波,较大程度为病人带来方便。

  李主任指导病人做康复训练

  几个月前上海市徐汇区马大爷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至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救治,入院时马大爷已深度昏迷,颅内出血面积达70多毫升,考虑到大爷已经87岁高龄,再不进行有效救治,生命堪忧。李振并主任果断决定为马大爷实施脑出血全新技术——“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清除术”。术前采用借助先进的器械与头部CT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脑内血肿三维立体定位(正位、侧位、冠状位),利用定位器在头部表面确立血肿中心靶点的空间位置实现精准定位,术中首先在病人头上钻了两个圆珠笔芯大小的骨孔,在CT下置入两根内径5mm的特质软导管,并根据CT所显示的引流管与颅内血肿的位置关系随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和侧孔的方向,抽吸血性液体约40ml,病人症状即刻得到缓解。之后,每日通过软通道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闭合4小时后开放引流管,通过3天溶血,复查头部CT,脑内血肿已经消失,病人恢复意识,重获新生。

  马大爷感激地紧紧握住李主任的手

  “方体定向置软管血肿吸引术” 具有定位精准、操作简便、灵活性强、创伤更小、适应症广五大创新优势,对治疗深部脑出血效果显著,除此之外,定向软通道技术对于特别人群如高龄患者、心肺功能差及伴有糖尿病等重大不耐受全身麻醉及重大手术的患者有明显优势,经临床验证,疗效较为显著!

  而对于硬膜下血肿的患者,李振并为他们行硬通道血肿清除术。硬通道固定效果好,且不容易感染,患者术后即可恢复健康。可根据不同患者具体的病情,因病制宜,采取最适合的手段,保证患者术后恢复健康,享受生活。

  敢为人先创新技术 率先开展DSA介入诊疗

  DSA血管造影系统,是一种高大上设备

  DSA图像能够再现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循环时间、狭窄血管的部位、程度,栓子的大小、位置、缺血代偿情况等信息,因此被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有了DSA,因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人体各部位疾病都可诊治;不仅对血管性病变,对非血管性病变引起的疾病同样可以做确诊和介入治疗,如肿瘤等复杂疾病。

  李主任正在为病人做DSA介入手术

  “当时国内血管造影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我想这个DSA和我的领域正好对口,技术非常先进,我说这么好的设备咱们医院也得有! 对病人治疗效果这么好的技术我们也要会!所以听说长海医院有这个培训,我就直接去了长海医院学这个技术,正好我也是搞神经内科的,脑血管基础、大脑结构我都懂。”在长海医院学习了不到两个月,李振并主任就掌握了DSA的使用方法并在蓝十字脑科医院率先开展了神经介入(DSA)治疗术。每天早上九点,李振并主任都会带着科室医生查房,检查病人情况。“查房的时候我就根据病人的颈部血管彩超、CT或核磁共振以及病人体征,综合考虑病人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他是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还是动脉瘤,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DSA是检查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对当前的治疗以及预后的防治有很重要的意义!”

  李主任在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上做案例展示

  张阿姨是一位71岁的女性患者,两个月前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并伴有言语不清状况。经CT、MR检查,患者存在左侧大脑大面积缺血,右侧肢体肌力明显下降,情况十分危急。时间就是生命!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疗团队果断决定对患者开展DSA介入诊疗 。DSA清楚地显示该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李振并主任带领团队先对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再植入钛合金支架。狭窄问题解决了,血管通畅了。经过一个月的康复训练,张阿姨可以下地走路,生活可以自理了。

  病人和家属只知道医生使用这些设备仪器治好了病,却不知道其实医生使用这些仪器是冒着多大的风险。“学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其实都是为了病人,医生不就是给病人瞧病的嘛,病人康复了他开心,我给他看好病我也开心,有一个成就感和骄傲在里头。别人都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学啥呀,吃射线吃这么厉害。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怕吃射线影响生育,我每次都穿30多公斤重的铅衣,光穿这个铅衣已经很累了,没办法,我是医生嘛。”李主任轻松的语气里隐藏了一丝辛苦,但更多的是作为医生的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气魄!

  医德医术有口皆碑 病人家属联名致谢

  五病区部分病人家属与李主任合影

  “你们终于来了,你们不来,我们也打算去找你们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宣传李振并主任,让更多的人知道蓝十字有位好专家,医术好、医德好,我们都是他的粉丝呢。从今往后,李主任去哪,我们就去哪。”五病区病人家属对李主任是赞不绝口,纷纷表达对李振并主任的感谢和认可。不仅如此,病房内全体家属还联名写了感谢信,表达对蓝十字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精心护理其家人的感谢。

  李主任带领医生团队查房

  27床病人家属曹大爷说:“感谢蓝十字啊,有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好大夫,什么事都亲自过问,每天都至少查房3次,每次都嘘寒问暖的,把我们当家人一样对待。李主任不仅捡回了老伴的一条命,也帮助了我啊。我一直走路不平稳,一辈子从没看过脑子,李主任一看我的症状,就说我小脑出了问题,建议住院治疗,我治疗了10天,现在都能正常走路了。我们老两口认识的朋友多,我们今后一定多在社区宣传,让他们有问题都来蓝十字,都找李主任。”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李主任在做术后随访

  高超的医术水平、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开拓新领域、开展新技术,成就了病人和家属口中的“妙手神医”。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采用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因病制宜,让每一个病人都能早日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是李振并从医生涯一直恪守的准则。这是一个医生的职业本能,更是一个医生的自我修养,在李振并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更彰显了所有蓝十字人为病人的健康不懈努力,为医学事业的进步不断探索的精神光芒!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

上一篇:青海年轻妈妈求医两年 李士其专家团队经鼻蝶窦入路为其切除垂体

下一篇:连吃“两大刀”!七旬翁卧床不起,来蓝十字后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