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科创工作捷报频传。近日,神经内科任明博士参与研究的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神经精神疾病和治疗》)上发表,并被SCI收录(影响因子:3.2)。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期刊(ISSN 1178-2021)是一份临床治疗和药理学的国际性同行评审开放获取期刊,侧重于对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或临床前研究进行简洁而迅速报告。该期刊已被国际权威数据库SCI收录,影响因子:3.2。
此次任明博士参与发表的论文题为“A Pilot Study of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in Preventing Post-Stroke Depression”(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预防卒中后抑郁症的初步研究)。该论文于2025年3月19日正式发布。
论文网址链接:
https://www.dovepress.com/a-pilot-study-of-remote-ischemic-conditioning-in-preventing-post-strok-peer-reviewed-fulltext-article-NDT
《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预防卒中后抑郁症的初步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指出,卒中后抑郁症(PSD)是能响卒中后患者生存和功能恢复的重要并发症,尽管PSD很普遍,但仍缺乏长期、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研究》指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将PSD列为可“直接”导致抑郁症的少数几种疾病之一。2010年全球约有1700万例中风,其中半数患者在康复后留下了慢性残疾。
《研究》认为,与传统的PSD治疗方法相比,预防可能更具成本效益。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RIC)因其易于应用和可在家中进行而受到认可。研究强调,它在治疗急性中风和预防复发性缺血性中风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前景,且副作用较小。目前在卒中后抑郁症(PSD)背景下对RIC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该项研究旨在确定RIC是否可以预防PSD的发生。
任明博士进一步讲解道,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RIC)是一种简单且无创的策略,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项先导研究旨在调查RIC作为PSD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
《研究》将急性缺血性中风后15天内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样本。招募了50名参与者,并在12个月内每天接受RIC治疗。在基线以及干预后1、3、6和12个月,使用患者健康问卷-9(PHQ-9)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研究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RIC是一种安全、耐受性良好且可行的 PSD 预防措施,因此,建议进行全面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评估RIC在预防PSD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任明博士是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博士后,在美国及国内曾获4个省部级奖项。近年来,任明博士精研学术,笔耕不辍,已连续发表多篇SCI论文。此前,其参与的研究成果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获得发表。
此次其参与的《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预防卒中后抑郁症的初步研究》亦被SCI收录。“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名:《科学引文索引》,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1957年创办,与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组成世界著名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上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对论文作者来说,发表SCI论文需要应对非常严苛的限制和条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专业门槛。
自建院以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始终以“专家建院、技术立院、创新兴院”为发展方针,致力于创建现代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脑科医院。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设立学科建设专项基金,出台和完善教学科研管理办法,设立院级科研立项课题、建立青年人才库等,为人才搭建成长平台,学科创新蔚然成风。
有了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多的学术创新活动在蓝十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目前,医院学科与科研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以来,医院已累计有市级课题3项,区级课题2项,多中心合作课题5项,国际课题1项,累计发表SCI论文19篇。充分展现出我院医生端正严谨、刻苦钻研、不懈进取的学术态度和科研作风。
一篇篇SCI论文的成功发表,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医务人员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为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医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